今天,我们用大白话聊聊施工方怎么把这“施工管理平台”用起来掌盘策略,让它真给咱干活儿省劲儿、挣钱省心,而不是添堵。
核心思想:别把它当高科技供着,就当它是你工地上的“超级记事本+对讲机+记账本+监控眼”!
具体怎么玩转它:
1.代替小本本和微信群(告别“我找找聊天记录”):
任务分派清清楚楚:以前是不是得挨个喊或者群里吼“张三,带人去3号楼绑钢筋了!李四,地下室水电今天得搞完!”?现在直接在平台上点选工人、写清楚干啥、啥时候干完,发给他手机。他收到就知道该干啥,干没干完也看得见。省得扯皮“你没跟我说啊!”。
考勤打卡明明白白:工人到了工地,手机刷脸或者定位打卡。谁来了谁没来,平台自动记着。月底算工钱,再也不用对着一堆乱糟糟的签到表头疼了,平台直接拉清单。堵住那些“我那天明明来了”的瞎话。
发通知像发朋友圈:明天安全检查、下午材料到货、图纸有更新...不用挨个打电话发微信了,平台上一键通知到相关的人,还能看到谁读了没读。重要消息不怕被群聊淹没了。
2. 管材料像管自家仓库(告别“我记得放这儿了呀?”):掌盘策略
展开剩余72%进库出库扫码记账:钢筋、水泥、管材运来了?别光靠脑子记。扫码入库,平台自动记账。谁领走了多少,拿去哪个楼栋用了,扫码出库登记。月底一看平台,就知道库里还剩多少,钱花哪儿去了。再也不会“咦?这批砖怎么没了?”或者“仓库里怎么多出两吨没人要的螺丝?”。
算用量心里有底:平台里通常能关联图纸,能帮你算算干这层楼大概需要多少混凝土、多少模板。买材料前看一眼,心里更有谱,不容易买多浪费钱,或者买少了耽误事。
3. 问题处理不扯皮(告别“这不是我的锅!”):
发现问题随手拍:工地上看到安全隐患(比如脚手架没固定好)、质量毛病(比如墙面空鼓)、或者哪儿需要协调(比如材料挡道了),马上掏出手机拍个照,在平台上选择位置、问题类型、@一下负责人(安全员、质量员、或者甲方监理)。谁的问题谁去处理,处理完了拍照反馈。全程有记录,赖不掉!比在微信群里发照片强一百倍,不会石沉大海。
验收留痕:隐蔽工程做完了(比如埋在地下的管线),或者某道工序完成了,拉着监理一起在平台上拍照签字确认。这就是电子证据,以后万一有纠纷,翻出来看,清清楚楚。
4. 看进度像看股票(告别“大概可能差不多完成了?”):
计划挂墙上,进度在手上:在平台里把总计划、月计划、周计划都填进去(不用搞太复杂,关键节点就行)。每天或者隔几天,让各班组负责人在平台上简单报一下:我负责的那块儿,钢筋绑了百分之多少了掌盘策略,模板支到第几层了... 平台自动汇总,生成个进度条。领导在办公室或者在外地,打开手机一看,就知道活儿干到哪儿了,有没有掉链子,需不需要加人赶工。
5. 省钱省心有依据(告别“感觉花超了,但不知道超哪儿了”):
工人干了多少活,平台有记录:结合考勤和任务完成情况,算工钱更有依据。平台也能帮你初步汇总人工费花了多少。
材料用了多少,平台有数:进销存清清楚楚,材料费一目了然。
机械台班登记方便:挖机、塔吊用了多久,在平台上登记一下,方便结算。
这些数据攒起来,月底或者项目快完的时候,平台能帮你生成个大概的成本分析报告。哪儿花钱多了,哪儿省了,心里有本账。下次投标或者管新项目,就更有经验了。
简单来说,施工管理平台对咱施工方来说,就是:
管人的“对讲机+记事本” (派活、考勤、通知)
管料的“电子账本”(进销存,花了多少钱)
管事的“监控眼+证据链” (报问题、留记录、不扯皮)
管钱的“小算盘”(人工、材料、机械花了多少,心里有数)
管进度的“仪表盘” (活儿干到哪儿了,一眼看清)
用好了掌盘策略,少跑腿、少吵架、少赔钱、多挣钱!刚开始别扭点,用顺手了就是神器!
发布于:辽宁省景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