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(10月1日)早上,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。从旗杆下的庄严升旗,到神州大地万里山河,每一处都映照着国旗的荣光。无论是关东塞北的壮志,还是川西江南的柔情天载配资 ,这一夜都在天安门广场涌动成浓厚的期待与深情。
凌晨的天安门广场上,等候升旗仪式的人群已渐渐汇聚。在最前排,几个跨越年龄的身影围坐交谈,初见者难免以为是结伴而来的一家人。直到记者上前攀谈才知晓,这份熟络并非源于亲情,而是刚刚在等候中悄然缔结的友谊。
26岁的钟朝羽来自广州,是这场“偶遇”里最年轻的一员。手上形影不离的摄像机记录下广场上一个个可爱的身影。些许忐忑,些许兴奋,他占据了一处不错的位置,期待记录下神圣的时刻。
广州游客 钟朝羽:我觉得能用我的镜头把这一刻记录下来,我觉得很有意义。仪仗队出现的时候,我的镜头一定会对准他们,跟着他们一起把国旗送上去。我想让它跟我的记忆一起写到内存卡里面去。
深夜的守候稍许漫长,钟朝羽的镜头也对准了身边的唐艳芹奶奶。今年80岁的老人,在女儿和女婿的陪伴下从哈尔滨远道而来,执意彻夜等候,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等待升旗,耄耋之年,心意坚贞。
哈尔滨游客 唐艳芹:30日下午4点多就到了,为了占个好地方好位置天载配资 ,看升旗看得清楚,也值得。我拼一把也要看升旗。今年是国庆76周年了,有生之年能有这个机会,我非常激动。
一张又一张照片,成了连接两代人的纽带。钟朝羽为唐艳芹奶奶定格下期盼的神情,也让原本陌生的两人,在共同的期待中成了朋友。
和他们一样,天安门广场上,不同年龄、不同籍贯的人们汇聚在一起。有人席地而坐,有人兴奋难眠。来自内蒙古的赵璇,身着节日盛装,正在把准备好的国旗贴,分送给刚刚认识的新朋友。这样的等待对她也许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,一个月前的九三阅兵,与她的工作紧密关联。
内蒙古包头观众 赵璇:这次阅兵,放的礼炮是我们生产的。阅兵式我们是集体在观看,虽然没有亲临现场,但是我们觉得特别感动和自豪。我们要看到我们祖国的强大。
同一时间,来自新疆的梅花和爱人旦木仁加甫,带着父母和孩子,浩浩荡荡的一家8口,格外引人注目。在国旗周围刚一站定,他们就开始换上节日盛装。梅花说,这是双方父母第一次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,这也是这个整整齐齐的大家庭向往已久的人生仪式。
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游客 梅花:父母的衣服全都是从新疆带过来的,体现了我们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。我们这次一是完成了他们的愿望,二是也想让我们的孩子看看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。
当晨光渐亮,旭日与国旗同升起。
乐声合鸣,国歌雄壮,新中国迎来76周岁华诞。此刻,这些跨越山海而来的人们,共同仰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,目光中是深情的祝福,心底里是坚定的信仰。祖国,我们愿你时和岁丰。
(总台央视记者 王莉 苗毅萌 张立雷 王帅)
(央视新闻客户端)天载配资
景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